Quantcast
Channel: 三余草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514

[转载]河图洛书易道太极说:阴阳、五行、八卦中蕴涵的宇宙奥秘

$
0
0

河图洛书易道太极说阴阳五行八卦中蕴涵的宇宙奥秘

  

【传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柔道牵“乾”,迷失道“坤”,在圣、圣化凡也是周乾而易坤的乾→姤→遯→否→观→剥→坤的执迷妄失图,呈现乾元光明世界如何堕落到坤元无明世界,而有识妄取真,明心见性,修真证道的目的和目标,从全时空的顺其自然的积善厚德起,到机缘和造化成熟后,便有“中正之道”围绕中脉修持精气神的乾坤总纲性命双修。在凡、凡转圣,易坤周乾的坤→复→临→泰→大壮→夬→乾正坤返乾修真图。六位丹轮健中正德的命功,退藏于密阳神还虚的性功,从而尽性了命证周易大道的本来。呈现周易易周《周易》体证大道的究竟圆融。   

如如不动妙化万有之“元、亨、利、贞”之德行,周行而不殆,为易道之悲悯苍生。

妙行无住 应化非真 坤→复→临→泰→大壮→夬→乾正坤返乾的修真。

 

阴阳——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干地支与阴阳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与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巳、午

  土戊、己 土:丑、辰、未、戌

 

二十四节气 

  正月寅月: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雨水到惊蛰止

  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满到芒种止

  五月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时间与地支对照表

  23 ─ 1点 子时 1 ─ 3点 丑时 3 ─ 5 点 寅时 5 ─ 7点卯时 7 ─ 9 点 辰时 9 ─ 11点巳时

  11 ─ 13点 午时 13 ─15点 未时 1 5─ 17点 申时 17 ─19点 酉时 19─ 21点 戌时 21─ 23点 亥时


    根据《周易·序卦传》所论64卦顺序原理,首先从圆形上方开始,往左旋逆排,将前32卦依次排列于圆形左侧达圆周90度之内,而将后32卦依次从圆形上方往右顺排于圆形右侧达圆周90度之内。
    孔子在《序卦传》里对64卦的顺序排列,作了详尽说明。他认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故乾坤领先;盈天地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而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也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故受之以剥。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序卦传》认为,天地生万物之后,才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并进而产生上下礼仪之道,形成人类社会。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在“万物”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象征交感之意的咸卦之后,受之以恒。恒者久也。人类脱离“动物”阶段,进入社会是从“遁”开始。所以,我们认为“遁”是后32卦的首卦,在圆图的上方按时针方向顺行排列开始。这是人类脱离动物界,进入社会的标志。几千年来,历代学者都认为64卦中,前34卦为上经,下经从咸卦始30卦,这显然与人类在动物界经历了漫长的恒久过程不相符合。人类绝不可能一产生就能进入社会,它必然有一个在动物界经历漫长的“野蛮”期,然后逐渐脱离动物界进入“文明”期。
    遁者,脱离或逃离也,人类从此脱离“动物”的行列进入社会。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悦)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至此,万物在运动中演化,完成了一大周期。
   

 
















64卦沿圆图依序逆顺而排,前32卦逆时针左旋,后32卦顺时针右行,运行轨迹与太极中心曲线5一致。表明64卦蕴含了宇宙5大本体精、炁、神、道、阴阳全部信息。左旋显示万物运动永恒之原生态,右行展示人类社会“法自然”之变化态。圆图是天道与人道演化运动的体现,而方图则表明地道相对稳定。所以我们一改邵雍之说而与太极运行法则一致。
    综上所述,用数学表述为:无极(0);S曲线(5);两仪,老阴(6)、老阳(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
    数学公式为:   0+5+6+9+4+8+64=96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分析又会怎样呢?

    第一、太极中心为五大本体: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阴阳);五个5,计为25;

    第二、太极中心两侧,左为老阴6,右为老阳9,6与9相加计为15;

    第三、太极外围八卦相随,八经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计24;

    综上三个数总计:

                    25 + 15 + 24 = 64

    此数与八经卦相重叠(8×8=64)之别卦数完全一致。这表明太极卦数理与万物构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经》64卦系统蕴含了宇宙万物构成格局与生成规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极(卦)”世界,实质上就是“灵感时空”世界。


(1)河图中心数之5,与“太极(基)”中心曲线5相一致,地道法则是从天道而来;河图秉承太极之道,以数理展示宇宙本体存在精、炁、神、道、阴阳,主宰宇宙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之格局; 
    (2)河图中心数5加10为15,与“太极(象)”中心曲线5左右两侧老阴(6)与老阳(9)之和为15相一致;表明宇宙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孕育演化法则;

    (3)河图外围黑白(阴阳)排列之数,都围绕中心数按阴顺阳逆之方向旋转运动不止,体现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运动变化规律; 
    (4)出现在我国距今至少8000年时期的河图之数,与后世人创造的0、1、2、3、4、5、6、7、8、9、10数学科学符号不约而同,天衣无缝,丝毫不差。生数5,地数5,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55。无为数,有为数,一阴一阳也是数;阳行左,阴行右,一逆一顺为天道;近随远,古同今,成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译的符号语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万物以自然为蓝本,有序而统一;
    河图之数实属全世界公用的数学科学符号之太祖。
    (5)河图之数布局的原理、法则来源于太极。除中心数外,其阳数9、7、3、1逆旋,其阴数2、4、6、8顺行,形成太极图形,正面为5之运行轨迹,负面亦2之运行轨迹,5与2为立体的两极;河图亦是立体结构,是太极丰富蕴义的具体展现;太极隐含天道蕴义,原生对应统一;河图以数理规范承传天道原则而展现地道对应统一和无限循环之法则。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为正极,以2为负极,三者是一个稳定而统一的立体有机结构。太极原生对应统一,河图仿生而展示万物在统一中无限循环,而洛书则显现人类社会遵循先天法则,通过变化实现平衡而稳定。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规则,经过变革而适应之,是人类生存、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变革-平衡-发展,再变革-再平衡-再发展,渐进循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只有不断变革,才能使主观不断地适应客观,才能使社会平衡而稳定,繁荣昌盛。
太极为原生态,河图为仿生态,而洛书则是变化态。

现按照洛书九宫之数原位,分阴阳顺序分解如下:
① 阳数顺序由大至小运行,如图所示;
线路是:在数学符号中为2;
② 阴数顺序由小到大运行,图所示;
线路是:在数学符号中为5;


       97(5)31洛书阳数运行线路图         24(5)68洛书阴数运行线路图


河图洛书易道太极说:阴阳、五行、八卦中蕴含的宇宙奥秘。        

    (1)天道(阳)左旋,地道(阴)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后四卦右行,其运行法则及其轨迹线路与“太极(基)”中心曲线显示的法则、轨迹线路一致,即运行之轨迹是数学符号中之“5”的形态。而太极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体存在,即精、炁、神、道、阴阳。5的负极是2,因此可以认为,伏羲先天八卦是一个蕴含了宇宙全部本体信息之有机立体结构;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后右排列,按时针方向是先逆后顺,其阴阳消长规律与太极阴阳消长规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据天道阴阳两仪互为消长之法则,揭示出万事万物孕育发展渐进循环的运行规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阴一阳两两相对应。乾1对坤8,兑2对艮7,离3对坎6,震4对巽5;各对卦,序数相加之和为9, 卦画数相加之和亦为9。乾、坎、艮、震、阳四卦,其卦画数之和为18;坤、兑、离、巽阴四卦,其卦画数之和亦为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极之原则,对应统一,平衡而稳定;对应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后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据先天原则,经过“变革”,反映人类与自然阴阳结合、万物化生的生成规律,说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为父,坤女为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变化态结构。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础上,对八经卦方位进行了“变革”和调整。这个“变革”使天道法则转化成为人道之运用规律。所以使乾为天、坤为地之主旨,转化成为乾父、坤母,进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男(阳)、女(阴)为主体的正、负极相统一的立体有机结构。 
    后天八卦反映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生活、乐趣、婚媾、劳作和成功等规律;所以,《说卦》认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至役乎坤,说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


    (2)现在,我们将后天八卦按照其阴阳属性,纳入显示人道之洛书九宫图内,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男女(阴阳)以九宫图中5为中心,进行各种建构和活动。而洛书九宫图中心5与河图中心5一样,是“太极(基)”中心曲线5的承传,蕴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阴阳5大本体之义及其全部信息。
    说明反映人类社会规律的后天八卦,恪守先天运行法则,顺乎后天变化之理;

心灵能量是藏在身体里的大智慧 

依据《易道》阴阳两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隐”与“显”、“幽”与“明”两种状态。探索真理应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显”的同时,也要深究“隐”,才能达到臻善的境界。

“无极之原说”中已充分论述了无极,即“无、始、母、0、星云团”等概念是无形无象的浑沌世界;

“太极生成说”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浑沌世界基础上孕育出一条曲线5,谓之“太极(基)”;这是宇宙原始浑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现,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体的存在数理。我们依据数学符号科学规律,结合自然界主导性存在现象认为,这条曲线代表符号就是数字符号5。这个数,虽然说在久远的远古时期显现,但它确确实实又在人类历史的“后来”,在数学符号科学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处中心,对全部数学符号的产生发挥了无可置疑的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同时,结合现代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确认5的蕴义也理所当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过程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阴阳”。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体存在。这个存在是宇宙生成与发展中,自始至终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恒存在。

    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探讨这5大本体各自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精为物,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到实有(太极)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质及其能量的表现形式;是存在于时空中的客观显象实在。“精”,位处后天八卦坤之位,坤为地,为物。一切物质均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它制约于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规律,受炁的影响和宇宙意识的主导。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说:“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为物质实体,而心呢,古人则认为是思维意识(神)之源,固身(物体)受意识(神)之主导。气(炁)是这种“主导”发生的桥梁和动力形式,失之则无济于事。道家有的学者误认为,“气就是神,神不守,服气便徒劳无功。”(《形神可固论》)气与神混一是错误的,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可产生意识的观点也是不对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炁为介,流存于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混沌世界到实有(太极)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间之桥梁和动力形式之表现。炁,对应后天八卦巽之位,巽为风,为气。

    炁与气有本质的区别。炁为本原存在,纯而洁;而气则是由于炁的流动参杂了尘埃物质而形成。炁为先天纯净之存在本体,而气为后天混合而成。气的主体是炁。为了便于讨论问题,我们在本文中还暂时使用“气”这个字。

    气无形无状,它流动和充实于万物之间,属于介质。它制约于物质生成及其演化之规律(道),受阴阳性质的影响和意识的主导。

    道家学者认为:“人因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男女,因气而生精,因气而生神”(《养生延命录》)。气在人与精、人与神之间发挥着尤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气聚而精生,气通则神存;气泄而精散,气断则神亡。所以说气道相通,气识相成。气与物与识相随而有别。古代有的学者认为,五气:“软气、温气、柔气、刚气、风气”分别化为“水、火、木、金、土”五行,将气(炁)与物混,这显然是错误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神为识,是思维与意识的存在形式,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极)实有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导者,隐存于太极之中心,阴阳不测之谓神。她位处5大本体之中位,以物为体,以气为介,法道而行,循阴阳之性而成。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但无随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遵守道德,奉行规律,神灵不能另行其事,对人绝无伤害。《淮南子·本经训》也认为,“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

    神是宇宙思维与宇宙意识。思维并非都有意识,但意识都具有思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但具有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意识和意识反馈;而动物却只具有思维而没有意识与意识反馈。

    人的意识与意识反馈,是宇宙本体意识的优遗传,动物的思维是宇宙本体意识的劣遗传。宇宙生命具有优劣阶梯遗传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乱为。人被伤害者,是因为自己违背了天道、地道与人道之故。

    神如大脑一般(思维意识),她与精(物)、炁(介)、道(律)、阴阳(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有机体结构。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道为律,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演化及其发展的自然法则和规律;它不是一个实性本体,而属于虚性本体。它通过形式逻辑系统和一种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现出来。“式”主静,“能”主动,两者同时发生,谓之道。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自始至终。道,处后天八卦乾之位。乾为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老子最早发觉宇宙本体及其万物中道的存在,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智慧。

    自然行为,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遵道循规有序的法自然;二是无矩无束乱为无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于神(识)的主导。这个主导当然是法性主导,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导。

    老子所称之道,有两种性质:一是宇宙本体存在之道;二是事物变化发展之道;本体有存在之道,发展有变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很明显,老子在这里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之本体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所指之道,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之道。

    现实世界之特质来源于本体。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阴阳)而成,因识(神)而圣。尚若宇宙中没有精、炁、神与阴阳的存在,也就无所谓“道”了。

    阴阳。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阴阳为性,是万事万物固有的两种天然属性;最早的阴阳二字出现在《诗·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是说在山头上观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阴,哪一面是阳。经过长期提炼,老子将其高度概括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它也不是实性本体,而属于虚性本体。它随着事物的产生而产生,同时又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阴主静而阳主动,动静相随,前后相依,互为其根。“阴阳”, 位处后天八卦艮之位,艮为山。

    伏羲氏最早发现万物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并用两个符号(阴爻与阳爻)始创八卦及64卦系统,虽然没有阴阳二字,只有阴阳符号,但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创举。

    阴与阳是一事物立体状态的两极。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万物阴阳二性既相随又相依,在气的“介入”之下,万物才能保持平衡、稳定、生长、发育。庄子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一静一动,阴阳调和。无阴,阳不能生;无阳,阴不能成;阴以阳成,阳以阴生。

    在现实世界中,阴阳现象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天有日月,地有寒热,植物有雌雄,动物有公母,人有男女;诸事有前后,亦有正反……万事万物无不如此。宇宙中若没有实性本体的存在,就不会有阴阳之存在。

    气有阴阳,但阴阳不等于就是气。有些学者把气与阴阳混而为一,这是错误的。

    不少学者认为,“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本作者认为,阴与阳之间只有互相吸引,而不会互相排斥。所以,阴阳是对应的统一体,而不可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精、炁、神、道、阴阳5大本体,是宇宙原始本体存在,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孕育、演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万物都孕育在这里,来源于这里、产生自这里。她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对应而统一;绝不排斥、绝不对立、绝不斗争。精、炁、神、道、阴阳,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亡。

    5大本体虚实结合,排列有致。精为物,炁为介,神为识,为实性独有存在;我国道家认为,精、炁、神是人体赖以存在的三大因素。《云笈七签》卷五五称:“夫修身之道,乃国之宝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为神,二为精,三为气。”真可谓言之有理。

    道为律,阴阳为性,两者为虚性附有存在。虚性附有存在因实性独有存在而存在,因实性独有存在之消亡而消亡。神、精充溢而元气状实,元气旺盛而神、精奕奕。

    精为物,有形有状,万物实有存在形式;

    炁为介,无形无象,流动和充实于万物之间;

    神为识,主理。以物为体,以炁为介,法道而行,循阴阳之性而成就万物,具有主导性而无随意性。认为神是万能,任意主宰一切的观点是错误的。神主公平、正义,认为有求必应的思想也是不对的。

    道为律与阴阳二性,随有则有,随无则无。

    精、炁、神、道、阴阳,隐藏于太极中心,以S曲线的形式显现在人们面前,其轨迹是数学符号中之5,其两侧为老阴6和老阳9,表明其具有全方位信息。

    5的另一极(负极)即是数学符号中之2;正极5与负极2构成中心轴之两极,与阴阳正极69、负极96,共同形成一个严密的立体有机结构。

    太极图神奇,绝妙无比,堪称“天下第一”,名符其实。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
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书大传·五行传》)

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凿度》)

“河图”的生成数为什么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过研究认为,这是上古人根据五星出没的时间而绘制出来的,其意义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与日月会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与日月会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与日月会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与日月会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与日月会聚。一为每天的第一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为每天的第二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类推。










 

 


 





 

凤鸟龙马卦序河图  

【内容】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无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必被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其言不虚。

【释义】 

  一、河图之象 

  

2*420079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7.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音xiu),黄道十二宫对照图

  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有密切联系,和西方的黄道十二宫也是相同自然规律的不同表述:

  河图洛书是《周易》的基础,虽然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是天上的天体运动都是相同的。  

 

河图之理



宿(xiu)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暂且论之。

来源传说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挂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敌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马。从贾湖文化来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实,产生河图一类的图文是可能的。后来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之瑞”。

  汉代认为洛书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书.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乙行九宫之法,成为后世术士所用的洛书。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宫。八卦的方位与八节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证明。以后天八卦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西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燕北,代表立春。后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则是:震东北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独厚天八卦。我国发现了很多“八角星”图案。距禽大约6500年的崧泽文化多处遗址及江苏坯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比较早的。距今4000年的内蒙赤峰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仍有类似图案。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鸟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图案,而夹在玉龟腹甲与背甲之间的长方形玉片上的图案,即为上古的洛书。玉片边缘的贺孔数,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还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还至中央五。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图案,与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缯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各一棵扶桑树,与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坛台八卦扶桑图的扶桑树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图作八卦九宫格局。可见,河图洛书就是八卦九宫,四时四方五位与八节八方九宫只是把一年和方位进行四分与八分的区别,中宫之位无关紧要。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却相同。其论证参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论》一文的相关部分(《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河图洛书的意义在于,第一证实了《》关于卜筮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

    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前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

    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早期八卦无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数字记录的卦文,周原遗址则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华文化的温长历史中至少八千年连续传承,并分布到环太平洋地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讲史、写史不应忽视这些事实。

  民间传说

【起源与传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1)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2)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3)帝尧得龙马图。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4)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5)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6)成汤至洛得赤文。

     《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8)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 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⑤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⑥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传说】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散见于各种史籍上,但说法不一,见解各异。这里介绍几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传说之一:

   相传在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伏羲氏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伏羲氏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这就是《易·系辞上篇》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龙马负图处修建了负图寺。以纪念伏羲氏开拓文明的功绩。

  传说之二:

   据传在黄帝时,黄帝体察民情,亲自劳动,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一天,天神告诉黄帝说,洛水里有龙图龟书,你如果得到它,将会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黄帝便带领众头领,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时值大雾,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于河滩上,黄帝非常同情这条大鱼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便命人杀五牲、祭天帝,并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动,连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涨,大鱼得以解救。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即《河图视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这就是传说的“洛书鱼献”。据传,得书的地点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旧伊洛河汇流处。

  传说之三:

  唐尧时,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在太阳偏西时,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见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吉日良辰郑重其事的将璧玉沉入河底。稍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传说之四:

   传说虞时,舜习尧礼,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龟负图书而出。接着一卷甲黄龙,舒图书于云畔,将赤文篆字以授舜。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传说之五:

   传说时,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册府元龟·帝王部》也说“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这是说,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万民称颂,上天赐瑞。洛河出神龟,龟长1.2尺,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有的说,此即《尚书》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龟书,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真伪考—图书之争】

  亦称“河洛之争”。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  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郑樵、朱元升、李简、薛季宣、张理袭其说。后者以朱熹、蔡元定为代表。前者在宋元影响很大,后者则为后世通行说法。两者均坚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画卦。疑古派则视河、洛为怪妄,并大肆攻击。其先驱为北宋欧阳修,其《易童子问》否定伏羲授河图画八卦,认为河图不在《易》之前。

  元钱义方《周易图说》认为图、书之书,是因《周易》而造易数,绝不是因图、书而出《周易》。

  元陈应润《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之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不是《周易》本旨。

  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黄宗炎《图书辨惑》亦认为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与作《易》无关。

  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洛书来源于《乾凿度》郑玄注及其九宫图,而河图亦为发挥《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刘濂《易象解》、清毛奇龄《河图洛书原篇》、张惠言《易图条辨》等均以为《易》未遭秦火,图书亦不当失,其中或认为河洛为道家炼丹养生之图,或认为只是画卦中一事,并非则之而画卦。众难纷然。

  与此同时,肯定派则极力崇尚河洛,不仅反驳疑古派言论,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释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宋图书派坚持自己立场,并为此宏扬。另王安石、苏轼亦不赞成欧阳修观点。元胡一桂、吴澄等力驳疑古之论,并作有益分析。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

  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书》、江永《河洛精蕴》均为上乘之作。民国至解放后,两派斗争依然持续不断。杭辛斋、黄元炳阐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发。近代疑古派则顾颉刚为代表,其《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发掘的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太乙九宫占盘”,其图式与洛书完全相符,说明宋人图书,绝非臆造。一般认为洛书至迟于西汉初年已经存在,然对河图的来源及图书与《周易》谁先谁后等问题仍有争议。

【概要】

  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如图所示。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二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公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当审视、梳理河图洛书的历史踪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共识:

  ——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但是,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对采用“图十书九”,还是“图九书十”有过争论,最终定位于图十书九,一直延续至今。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的,从而,易学史上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

  ——洛书与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与西汉未年著作《乾凿度》中的九宫说,在9个数的方位配置上完全一致。明堂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礼义兼祭祀作用的建筑物,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总之,从现存的有关史料来看,河图洛书的来源古老悠久,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明确可靠的答案。

怎样来正确认识河图洛书呢?

  一、解析河图洛书

   直观地考察河图洛书,不难发现,这两幅图具有数字性和结构对称性这两个明显特点:

   第一,数字性。数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图书之中。“ ○ ”表示1;“● ●”表示2;……依次类推,河图含有1~10共10个自然数,洛书含有1~9共9个自然数。其中,由黑点构成的数为偶数,由白点构成的数为奇数,表达了数的奇偶观念。因此,数字性是河图洛书的基本内容之一。

   第二,对称性。两幅图式的结构分布形态对称,具体表现在二个层面:其一,由黑点或白点构成的每一个数的结构形态是对称的;其二,整体结构分布对称。河图,以二个数字为一组,分成五组,以[5,10]居中,其余四组[7,2]、[9,4]、[6,1]、[8,3]依次均匀分布在四周。洛书,以数5居中,其余8个数均匀分布在八个方位。  进一步分析,河图洛书还包含着丰富的数理关系,下面分别论述。

  河图包括的数理关系:

   1.等和关系。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纵向或横向的四个数字,其偶数之和等于奇数之和。

  纵向数字:7、2;1、6 7+1=2+6

  横向数字:8、3;4、9 8+4=3+9

  并得出推论:河图中,除中间一组数[5,10]之外,奇数之和等于偶数之和,其和为20。

  2.等差关系。四侧或居中的两数之差相等。上(7—2);下(6—1);左(8—3);右(9—4);中(10—5),其差均为5。

  洛书包含的数理关系:

   1.等和关系。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各个纵向、横向和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相等,其和为15。

  2.等差关系。细加辨别,洛书隐含着等差数理逻辑关系。

  ①洛书四边的三个数中,均有相邻两数之差为5,且各个数字均不重复。

  上边[4、9、2] 9-4=5

  下边[8、1、6] 6-1=5

   左边[4、3、8] 8-3=5

   右边[2、7、6] 7-2=5

   显然这个特点与河图一样,反映出洛书与河图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②通过中数5的纵向、横向或对角线上的三个数,数5与其它两数之差的绝对值相等。

  纵向 |5-9|=|5-1|或9-5=5-1

   横向 |5-3|=|5-7|或5-3=7-5

  右对角线|5-2|=|5-8|或5-2=8-5

   左对角线|5-4|=|5-6|或5-4=6-5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数理关系和对称性是河图洛书图的基本特点,河图洛书包含着基本的自然数之间“和或差”的算术逻辑关系,尽管两者有所差别,但是它们表示的数理关系有相似共同之处,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推导河图洛书

  用纯数学的方法来推导或证明河图洛书的形成过程。

   中国文字的起源告诉我们,汉字属象形文字,书画同源,中国原始古人擅长以画图方式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现在,不妨用原始的、简单的作图方法来寻找1~10这10个自然数之间的数理关系。

  1、按对称分布方法作图,采用穷举法,以数5为母体居中,数1、2、3、4均匀分布在四周的组合图式有以下3种:

  1 1 1

  | | |

  2—5—4 3—5—4 3—5—2

   | | |

  3 2 4

   A—1 A—2 A—3

   如图所示,这些图式可以看作是表示了1~5这5个自然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当以上图式中的各数,加上5时,就表示了6~10这5个自然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图式为:

  3、把上述对应图式两两重叠,就表示了1~10这10个自然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图式为:

  整理C系列图式:

  ①C—1图式

  纵向 6+8≠1+3

  横向 2+4≠7+9

  即其纵向或横向的奇数之和不等于偶数之和。

  这个图式体现不出数字之间的运算规律性,故舍去。

   ②C—2图式

  纵向 6+2=7+1

  横向 8+4=9+3

  即其纵向或横向的奇数之和等于偶数之和,故保留。

   7/2

  |

  由C—2图式Þ 8/3—10/5—9/4

  |

   6/1

  此图式即为河图。

  ③C—3图式

   纵向 6+4=1+9

   横向 8+2=7+3

   即其纵向或横向的奇数之和等于偶数之和,且这两个方向的奇数或偶数之和也相等,均为10。所以这个图式还可以进一步演化。

  1 6 83 1 6

  由C-3图式Þ 8 10 / 5 7 Þ

  10 / 5 7

  3 2

  4 9 4 9 2

  舍去10Þ 8 1 6 Þ 4 9 2

   3 5 7 3 5 7

  4 9 2 8 1 6

  最后一个图式即为洛书或九宫图。

  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同出一源,是数学逻辑推理的结果,洛书较之河图表达的数理关系更为丰富、高级一些。河图洛书以图示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自然数之间的“和差关系”,本质上表现为数学思想。

构思河图洛书起源的历史原因

  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在三百万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昭示了人类数学文明的启蒙。在人类最初经历的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较简单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离不开数,可以想象,原始人要用数来清点劳动人数和计算劳动工具,要用数来记录农牧和渔猎的劳动成果,要用数来分配劳动产品,还要用数来交换剩余劳动产品,如此等等。否则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生产力就不能向前发展。人类最初对数的认识就是在这种原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原始人对数的知识的不断增加,必然会总结出最早的、最初级的数学规律。

  不妨把河图洛书假设为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应的数学规律,这个结论能够成立的主要理由是:1、河图洛书反映了加减法运算法则,表达了和差数理关系,是数学史上最初级的数学规律;2、河图洛书中各数的表示方法与结绳记数方法相符合;3、河图洛书是对数及数理关系的如实形象描绘,属象形文化范畴。所以,河图洛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字的起源阶段,它产生于中国文字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

  河图洛书,特别是洛书很可能作为一种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在原始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明堂建筑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从表面上看,洛书出现在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洛书运用于明堂建筑便是证明。其实,在其它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也发现了洛书的踪迹。例如,西安半坡新石器晚期彩陶鱼纹具有分别表示从一至九条鱼的数的神秘意蕴,这种鱼纹彩陶是祭器,设于祭场,其数据排列也是南九北一,东三西七,东南四西北六,西南二东北八,中央五、与洛书相同。(参见赵国华《八卦符号与半坡鱼纹》)从本质上看,古代礼仪兼祭祀的场所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而最重大的活动莫过于分配劳动产品。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下,当人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劳动,需要分配劳动果实,共享丰收喜悦之时,大家集中起来,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他们要祭祀,告慰先祖,感恩上苍;他们要采取一定方法,正确盘点和合理分配劳动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利用洛书进行计算,洛书起着计算工具或计算原理的作用,从而,大大方便了对劳动产品盘点和分配工作。也许,正因为洛书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洛书便成为原始古人崇拜的吉祥物。由于洛书与龟背的自然生成的形状具有同构性,因而,洛书可以烙刻在龟背上,于是也就有了洛龟贡书的美好传说。

(四)关于与河图洛书相关的内容

  关于河图洛书与《易经》的关系,这里不谈。要讲的是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有关内容。

  1.洛书隐含万字符

  洛书稍为变化,就可推进万字符:

   ④ ⑨ ②

  ③ ⑤ ⑦ Þ

  ⑧ ① ⑥

  在万字符结构状态下,洛书隐含的,即不易一眼看出的数理关系,十分清楚地被反映出来,如两数之差为5的四组数;万字符的两个曲臂上,各数之和相等,均为25,等等。换句话说,万字符是对洛书的一种独特的数学解析,并且它反映出洛书与河图在数理方面的内在联系,只要把曲臂外侧拉直,洛书的结构形态就与河图一致。当有了洛书和万字符,把河图省去也可以,因为河图中的数理关系也基本得到了反映。鉴于以上分析,与其说万字符象征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还不如说万字符是洛书的转化形态,一方面,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光线中看出万字符;另一方面,古人因崇拜洛书而敬仰万字符也是说得通的。

  2.河图洛书包含算盘的数学原理

   首先从数学原理看,河图洛书的数理特点与算盘的主要规则相吻合:其一,河图四侧的两数之差均为5,即一个大于5的基本自然数可表示为数5加上一个小于5的自然数,这与算盘珠码中把5颗下珠升作一颗上珠的五升制规则相对应;其二,洛书的纵、横和对角线方向上的三数之和均为15,这与算盘中每档7珠的示值相一致。其次从历史发现看,尽管“操珠运算”的思想历史悠久,但最早记录的成熟算盘是宋初(公元960—1127年)反映人民生活的宏大画卷“清明上河图”,这幅图的左端有一架十五格(档)七个黑点(珠)的大算盘。而河图洛书尽管在先秦时期早有传说,但直到宋初才被世人所知。河图洛书的发现与算盘的产生的历史时间有着惊人的巧合。综上缘由,可以作一猜想,算盘的实物形态起源于珠,算盘的数学原理来自于河图洛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认识事物只有从事物本身的内容以及相互联系的事物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河图洛书的本质是数学,是原始古人创造的一项数学成果,这些正确的思想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古人称:“洛书者,数之源也”的观点名副其实。

【河图推演出新—人面图】

  一、由河图可以推演出一个数字与图形完美结合,且酷似人面的图形。——人面图


   图外轮廓为梯形,构成图形的线段均为整数。梯形有象征凸凹两部分结合而成。梯形的下边长9厘米,上边长8厘米,腰边长为13厘米,图形内部三横的长度为3厘米,两竖的长度为4厘米。把每条线段的长度加起来其之和正是60厘米。

  该图,形似人面,凸凹结合的线条恰好处在人类五官的位置;将人面图与婴儿的面部比照(如图二),就能直观这种联系。因此图案就命名为人面图。  

  

二、河图推演人面图过程。 



    将河图顺时旋转90°(如图),河图中的数字用线段的长度来表示,即可推演出人面图。过程如下:

  图四的上边是8个黑点,图一人面图的上边长8厘米长的线段;图四的下边是9个白点,图一人面图的下边长9厘米的线段;图四8个黑点下面是3个白点,图一人面图内的三段横线长度均是3个厘米;图四9个白点的上方是4个黑点,图一人面图内的两竖线长度均是4厘米;图四的左边是6个黑点右边是7个白点两数加起来是13,图四内1个白点、2个黑点、10个黑点三个数加起来合亦为13.图一人面图的腰边长均为13,与河图的对应关系13=6+7,

13=1+2+10;但是连接人面图中两根3厘米长的横线即得到一条2.5厘米长的隐线。因此可以得出人面图是从河图推演出来的。人面图是图形与数字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今世的"河图"。

  三、河图建筑。

   河图有了线的形体(暨人面图)之后,按照人面图可施工一处建筑。

 


老庄哲学(35)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生之徒,十…

知病 【老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无私无欲,合道而行:读老子【第13

盖三四、四三,颠之倒之,和仍为七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

解悟:《道德经》给现代人的福慧

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心宽路自宽

猴年马月的掌故:虎兔龙蛇、马羊猴

《易经》全文翻译,价值连城:64卦…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论德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中国人的信仰:端午节是太阳的节日

微妙玄通: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现实

河图、洛书的关系

合道而行:读【老子·第八十一章】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术数:

生态美学: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

东方心理学:易图,是流传宇宙间科

14视之不见名曰夷:59治人事天天主…

【老子·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道德经概

【老子·第44章】甚爱必大费

老子: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

知天命与听天命:探究老子之“道”

天地有大美: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後巳章 第六十六【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地有大美:老聃,真吾师也!

天地有大美: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

天地有大美:【老子·第十三章】宠…

天地有大美:既不能忙得要死又不要

天地有大美:老子与《道德经》

天地有大美:“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天地有大美:【老子·第八章】上善… 

天地有大美:老子道德经与天地精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514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